專題報導
 
慈善院系列報導--佛光山蘭陽仁愛之家 照護老寶貝
2014 /11 /26  文/記者杜憲昌 圖/慈善院提供
 

雲水日托站 打造優質學習生活

秉持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」的精神,佛光山於一九六七年接手因故無法續辦的「仁愛救濟院」,更名「佛光山蘭陽仁愛之家」,至今已逾半個世紀,除了延續救濟院全人全程的老人安養服務外,考量到人口老化以及社會的需求,多方拓展服務項目,以提供老人的照護、休閒與終身學習,並紓解家庭照顧的壓力,期成為老人安頓身心的快樂家園。

據行政院國民健康局統計,台灣社會的扶老比在二○一一年已經突破七比一,亦即每七個生產人口,須扶養一位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口;預計至二○二一年,扶老比將突破四比一;而二○三八年更將達到二比一,顯見台灣人口老化問題的嚴重性。

蘭陽仁愛之家執行長妙志法師表示,佛光山慈善院很早即已關注這個問題,因此一九九八年就率全國風氣之先,首先創辦「福壽學苑」,提供老人日托服務,透過動靜配合的課程,以更豐富年長者的生活與視野,並且藉由參與各項活動及學習,延緩腦部智力退化的速度,促進身心健康,幫助長者擁有更優質的老年生活。

結合社區特色 秀創意

隨著政府開始注意到人口老化的問題,而陸續推動、辦理老人日間照顧服務,因此佛光山蘭陽仁愛之家開辦的日托班,深受各界好評。礁溪樂齡學習中心,為鼓勵老人學習、與人的互動,而到村里社區巡迴辦理的「每周流動教室」,就是由教育部委辦的最好實例。阿公、阿嬤在仁愛之家大殿,開心跳著高山青。圖/慈善院提供

與礁溪鄉公所合作的「雲水日托站」,走入十八個村落,以結合社區特色的課程,引導社區老人培養參與規畫活動的自主力,展現社區創意。如以弄獅聞名的玉田村,老人家以針線縫製個人「專屬」獅頭,並結合音樂、舞蹈進行表演,「當中可以看到許多老人家精采的創意。」「至於一些年齡較長、體力不佳,沒有辦法弄獅的長者,也會自動協助音樂伴奏,大家相當地樂在其中。」

三民社區則是以廢棄輪胎、保麗龍、醬油甕等來打造社區菜園,過去務農的老人家再次得以「一展長才」,那種成就與滿足感,充分展現在他們微微帶笑的臉龐。而大家合力共同收成的各式蔬菜,最後都成為共餐的佳餚,吃得既歡喜又健康。

關懷據點 維繫人際網

另外,仁愛之家也接受衛福部的補助,辦理社區關懷據點,以龍潭社區的長者為主要對象,設計多元的休閒活動,促使長者走出家門,維持社會人際關係。妙志法師表示,仁愛之家為了因應社區服務,把佛堂兼作多元學習中心,採取多功能的應用。

對於失智、失能的長者,仁愛之家在二○一三年成立日間照顧中心,提供生活的照顧與協助,以及備餐等服務,同時以教育、文康、休閒及輔療團體活動,促進長輩的自我照顧能力,並以協助長者健康老化為目標,讓家屬能稍事喘息,兼顧長者照護及其家人的身心需求。

社工團隊 力求五心級服務

天剛亮,正是學生準備上學的時間。仁愛之家菩提學苑日托班和日照中心的長者已經整裝待發,在家門前等著交通車來接他們「上學」。

樂齡課程,包含祖孫共學,兩代之間其樂融融。圖/慈善院提供仁愛之家社工師胡明誌表示,目前日托班有十三名長者,日照中心則有三十二位失智、失能的長者,透過每天課程,在仁愛之家接受日間的照護與學習,藉由這樣「早出晚歸」的模式,不僅長者能夠獲得照顧,可持續開展人際關係,同時依然能享有家庭的關懷互動,對長者和家屬都有幫助。

胡明誌說,不論日托班或日照中心的長者,除了每天固定要量血壓和體溫,設計課程和餐點更須符應長者需求,包括律動、音樂SPA、小肢體操作,乃至不定時與家屬溝通、舉辦家庭座談和健康講座等,希望透過「全心照顧、安心托付、貼心陪伴、愛心照護、心靈自在」的「五心級」服務,讓長者安享晚年。

社工吳惠美表示,為主動發掘社區的需求,仁愛之家從二○○六年起,舉辦社區長者教育巡迴服務,半年內走遍了宜蘭縣十二個鄉鎮、二百三十多個社區,替社區長者規畫提供學習課程,之後還舉辦成果發表會。因為如此,讓縣府看到仁愛之家服務的成效,因而提出委辦要求。

吳惠美說,目前雲水日托站,一個月要「出動」二十二天,以每期三個月、每周一天的方式,引導社區老人參與活動的規畫,如共餐活動,從討論菜色、烹煮、到場地的擺設等,引導長者「挺身而出」,擔任某項職務。「我們最主要的目的,是希望在仁愛之家日托站的活動結束之後,他們仍能持續自行規畫辦理活動,讓長者相互照顧,回歸社區的大家庭。」

檀講師林秀美 規畫課程推手

一九九八年因受託規畫辦理日托班,因而提早辦理退休的佛光山檀講師林秀美,十多年來持續在日托班講授「人間佛教」課程。林秀美說,長者能學到什麼,不是課程安排的主要目的,但是藉由課程,活化、刺激長者的大腦,增加與人的互動,對長者才是最大的幫助。

林秀美說,當初在仁愛之家服務的依融法師與紹覺法師,因為看到社會轉型,在家人外出上班、上學後,長者常常一個人在家,沒人陪伴、吃得不正常,同時大腦也因為缺乏刺激容易退化,因而思索如何提供長者和家屬協助。

「日托班的立意相當受到家屬的肯定,但對長者來說,來到仁愛之家,會以為自己是被家人給拋棄,即使多番解釋,有些長輩一開始還是不能接受,甚至前幾天都還會哭。」這就是俗話說的「老人囝仔性」,所以對待長者要有耐心,讓他們先認同新環境。

「投其所好是很重要的。」林秀美的同修林清志老師說,他常會以說故事的方式,提出大家同樣熟悉的地方佚事、生活回憶來引發長者的興趣,「只要話題一聊開,就會看見大家都爭著要發表意見。」如此一來,可以激發他們的思考,大家也覺得有趣。

因為看到林清志伉儷總是騎腳踏車來仁愛之家授課,發心義務接送而被邀請擔任講師的薛喬云,則是以「可愛」來形容這些老人家。薛喬云說,透過拍拍老人家的背或手,就能表達對他們的關心,而這些老人家則把她當成自己孫女一般,因著這樣的溫馨互動,她表示,已進行到第七年義務講師工作,將持續下去。

93歲嬤李黃員 抄經學會認字

活到老學到老,努力握著毛筆的阿嬤令人感動。圖/慈善院提供高齡九十三歲的李黃員,在日托班「年次最幼齒」,但卻是日托班開辦以來即加入的最資深學員,由於家人工作忙碌,早在日托班成立前,一九九○年就帶她到仁愛之家「寄放」走動,「陪伴」法師,對仁愛之家的環境熟門熟路、知之甚詳。

「來這裡的感覺怎麼樣?」個性開朗的李黃員說:「不錯呀!不然怎麼能待這麼久。」李黃員認為日托班的老師、社工和法師,對老人家都非常地親切、有耐心,課程和活動安排也都非常有趣。而她對習字最感興趣,從來到仁愛之家後開始接觸佛祖,每天最喜歡的活動就是抄經。

李黃員的夫婿早逝,靠著開柑仔店獨力養大十一個小孩,她說,因為沒有念書,根本大字不識一個,所以就更想要習字,現在已經學會寫自己的名字。有一次她發現在功德簿上有「林黃員」的名字,立刻就發現是自己的名字被寫錯,回家後向媳婦提起這件事,媳婦讚歎她:「不錯喔!學習很認真。」讓她得意到不時就提一下,和大家分享。

李黃員說,有的老人家總是要「黏」著家人,這似乎太不好,像她就不喜歡凡事都麻煩子女,自己能做的就自己做,身體會更健康;而且仁愛之家還有佛祖的保祐,白天她和曾孫分別到校上課,晚上回家和兒女、孫子、曾孫也有更多話題可以聊,如此就是非常圓滿的生活。
 
點我下載檔案
.相.關.新.聞.
2024/ 11/ 28 人間社 羅秀春 高雄報導
2024/ 11/ 23 人間社 張媚惠 台南報導
2024/ 11/ 18 人間社 劉美汝 彰化報導
2024/ 10/ 14 人間社 余菁雯 台中報導
2024/ 10/ 14 人間社 陳璿宇 彰化報導